80年代、南非背景、種族仇恨、沒有大牌、與奧斯卡緣慳一面的《恐怖攻擊Catch a Fire》,在台灣終究還是只能以影音產品形式現身,而這還要感謝片商願意高抬貴手放行。


一代大師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名導)擔任執行製片、文藝奇情鬼才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導演)監製、由商業動作走向人文關懷的名匠菲利浦諾斯Phillip Noyce(《愛國者遊戲Patriot Games》《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導演)執導,如此超強幕後組合的電影怎能錯過?!


這是一部讓馬可我看完後一時之間無法理清頭緒的影片,事實上,故事簡單、人物精簡、鋪陳流暢,只因為牽扯到種族隔離政策,讓我在下筆時五味雜陳,卻又捨不得不分享箇中滋味。牽涉層面太廣、層次拉得太高,我承認,我想說一些話,卻遇到了瓶頸,無法一言以蔽之。



對於80年代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歷史很陌生,雖然略知一二,卻不曾認真一探究竟。本片藉著真實故事來帶出這段血淚史。派瑞克(Derek Luke飾,以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初執導筒的《衝出逆境Antwone Fisher》闖出知名度),一名從鄰國莫三比克遷徙到南非國營煉油廠工作的黑人,活在這個動盪不安、動輒得咎的國家,他明白要安穩生存的方法就是 ~ 認真工作(幹到工頭)、罩子放亮(隨時自保)、不理政治(說白點就是要像馬英九那樣凡事不沾鍋啦)!縱使氣力放盡,卻仍因為恐怖份子賞給煉油廠的一把挑釁之火,而力有未逮地被牽連其中,進而被囚禁,就連妻子也躲不過這場劫難。出監後,仇恨佔據心頭,拋開一切加入革命組織。



尼克(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飾),一名亦正亦邪的安全局反恐小組上校,奉命調查煉油廠大火一案,為緝拿真兇,不擇手段。雖偶有良心發現之時,但受制於根深蒂固的白人主義教育,就如同共產主義赤化的左派思想般的洪水猛獸。


導演自從導完《沉靜的美國人》之後,導風完全扭轉為民族大同的共和派,手法不見往日商業氣息,卻多了久違的人性。整部片充滿了導演自身的個人風格,明星只是被恰如其分地安頓其中、變成純粹演繹故事的演員。全片冷靜、低調、不刻意悲情、不強調屠殺,卻更冷冽地直竄腦門。電影不斷用文字和交錯剪接的畫面來譬喻並對立黑白雙方的差異與差距。


既然種族隔離,當然廁所也不能共用,於是乎當黑人借用了白人專用的廁所後,換來一句:「無恥的黑奴!」


既然生活飽受威脅,所以當派瑞克答應妻子等到聖誕節發紅利再買禮物給她時,換來一句:「都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到聖誕節!」



畫面這廂派瑞克手無寸鐵地教導孩子們踢足球;那頭尼克正向女兒們示範教學如何射擊、拿刀拿槍。


畫面這廂派瑞克在煉油廠揮汗工作;那頭尼克正和家人郊遊野餐。


畫面這廂派瑞克為犧牲的革命同志痛心安葬;那頭尼克正因殺入敵窟功在黨國,而雄糾糾氣昂昂地接受國家表揚。


本片的批判調性飽和到讓人差點喘不過氣,自省後得到了反思的滿足,卻也殘忍到不想再多看一遍。


黑人無恥,白人優越,外省芋頭,本土蕃薯。『大中至正』拆不拆又何妨?誰在乎那塊匾額?誰在乎它叫紀念堂或者廣場?反正那塊地還是一樣大小,國家劇院和音樂廳也不會撤走!


2500萬黑人對決300萬白人的南非;自由與專制對決的南非;革命份子與制暴小組對決的南非。因為對決,色彩讓已故名導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藍白紅三部曲系列變了色,在這片土地上重新被定義:


綠色不再是和平 ~ 蛻變為〝野戰〞


藍色不再是自由 ~ 銳變為〝眼淚〞


紅色不再是博愛 ~ 蛻變為〝血腥〞


白色不再是平等 ~ 蛻變為〝恐怖〞


黑色不再是神秘 ~ 蛻變為〝無恥〞



色彩彼此對決且對立,寬恕與仇恨只一線之隔,叫囂卻從不曾因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消退,吶喊就像派瑞克加入革命組織的口號一樣地絕決:


Are you ready?  Ready for what?  Ready to di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馬可 的頭像
    李馬可

    愛,想起來太哀傷......To be continued

    李馬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