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題材的類型片總是千篇一律有規則可循,雖然明知陳腔濫調,但就是有一種〝痛快〞的魅力讓觀眾不斷掏腰包捧場,否則,金錢至上如好萊塢也不會一拍再拍冷飯熱炒,差別只在於,所使用的基油是反式脂肪的回鍋油,或是有健康概念的植物油罷了,而油的品質則決定了片子被定位為所謂的A級片或B級片。《勇敢復仇人The Brave One》因為有名導尼爾喬登(Neil Jordan)與兩屆奧斯卡影后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的光環加持,炒出來的飯絕對色香誘人,至於味道如何?冷暖自知吧!


暴力電影不殘酷,殘忍的是觀眾想要一得管道發洩平日壓抑已久的〝咒怨〞才是禍源。舉凡學生厭惡長得嚇人卻又只會〝照本宣科唸書〞的老師、上班族碰到機掰又沒本事的主管、或者師奶嫁到偷吃又不給家用的無能老公,積聚了一肚子大便的穢氣後,法律卻規定不准你(妳)殺生,沒關係,想殺不能殺的,電影通通一次幫你(妳)殺個夠!這就是復仇影片最棒的解壓處方。



尼爾喬登導進好萊塢多年,始終存有適應不良的問題,若以二分法來區別,很明顯其實他的專長在於藝術電影,所謂的藝術不是指那些惱人、乏味、沉悶的周公片,而是指不純為賣錢富有詩意的電影(PS. 例如:《豪情本色Michael Collins》《愛情的盡頭The End of the Affair》),想當然耳,這很難在好萊塢生存(PS. 除非已有奧斯卡最佳導演黃袍加身庇祐),因此,《勇敢復仇人》堪稱是他成名後首次〝勇敢轉型〞商業片的處女作(PS. 事實上1989年他已導過由勞勃狄尼洛、西恩潘、黛姨媽主演的商業爛作《我們不是天使We're No Angels》,由於年代久遠,姑且以本片算之。),片中充斥導演個人風格的斧鑿,不過,愛看他的電影的觀眾剛好也是因於他的獨門匠氣,不然若硬碰硬的話,商業娛樂哪導得過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或者麥可貝(Michael Bay)之流。



在《勇敢復仇人》之前,同樣描寫女性復仇故事的佳作、全美票房成績甚至破億超越前者、1999年由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與艾許莉賈德(Ashley Judd)掛帥的《致命追緝令Double Jeopardy》,兩者其實大異其趣,比較如下:


1. 前者女主角被搶、被痛毆、未婚夫被殺;後者女主角被丈夫設圈套,加害者同樣是男性。


註:男人真壞,難怪茱蒂福斯特會出櫃!(Sorry, just kidding!)


2. 前者化小恨為大恨,鏟奸除惡死的人更多;後者純粹化身黑寡婦只報私仇。


3. 若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話根本拍不成電影,兩者都直接以槍還屁眼讓對方嗝屁大快人心。


4. 緝拿女主角的警探,結局一定都會同情女主角的悲慘遭遇,轉而支持復仇者的立場,至於其他的阿貓阿狗警察嘛,絕對跑輸歹徒或者只會冷眼旁觀外加冷笑幾聲,相信我,天下警察一般〝X〞,他們真的只會開交通違規罰單而已!


註:例如前者片中警察只會對著到警局的受害者們說一樣的話:「我知道你很難過,但請你坐下來耐心等候,警官很快會來協助你。」問題是,永遠看不到偵辦己案的警官,請再次相信我,他們可能真的有業績壓力,所以都跨組去開交通違規罰單了。


5. 兩者女主角都不相信人民保母可以為自己破案或翻案,所以都選擇自己執行街頭正義。


註:例如前者片中女主角對著受理未婚夫被殺案件的警官說:「我知道你是好人,可是我怎麼感覺不到你在幫我?」


6. 前者未經任何射擊訓練,一切都是拿了槍實地操演;後者雖然在獄中日夜自主操體能,到頭來還是認清再強的蠻力也沒有槍枝不長眼來得好用。


7. 結論就是:「惹熊惹虎可別惹到恰查某!」



本片最成功之處在於設定女主角艾莉卡班恩(茱蒂福斯特飾)是名在紐約工作的電台DJ,光是背景城市與主角身分就足夠讓導演名正言順發揮他詩意般敘事的長處而不突兀。於是影片開頭我們便隨著艾莉卡磁性的聲調唸著感性的節目開場白、在繁忙的大蘋果街道中進入對比卻迷人的氛圍,接下來,當艾莉卡與未婚夫遇襲被送進醫院後,導演把好萊塢YA青春片慣用的畫面加歌曲MV模式稍加運用剪接技巧另類轉化,用導演的眼光來看待艾莉卡與未婚夫雙方急救、交歡、案發現場的交錯過程,搭配撫慰人心的音樂,原本應有的血腥,頓時卻幻化為有如詠嘆調的雋永。


為了說服觀眾女主角為何憤恨到不僅要報仇,還要化身為正義使者,因此,首先,故事刻意安排女主角回憶未婚夫在床事上是如何地繞指柔,相較於一般男性在作愛後是抽根事後煙,他卻是彈著吉他的完美模樣,讓女主角魂牽夢縈;再者,佈局女主角案發後患了人群恐懼與被害妄想症;另外,因為對於警方的不信任;最後,看不慣街頭惡霸的惡行惡狀。零零總總加一加,無怪乎女主角會氣得七竅生煙大開殺戒。



美中不足的是,女主角因無槍械執照,不得不去買黑槍時,為何黑市的售貨員非得是個〝黃種人〞?難道紐約這個種族大熔爐的大蘋果,黃種人永遠只能啃別人不要的?發爛的?甚或想啃也啃不到?看到這裡,不只女主角想殺人,我都想拿把槍把編劇的腦袋瓜轟爛,看能不能讓編劇換個新思想發個新梗出來!煩死了!



除了以上那個臭梗之外,對於劇本刻畫女主角的心境轉折事實上頗值得讚賞,好萊塢已經鮮少使用人物之間彼此的對話來突顯對白的睿智(PS. 可見觀眾傻多久了!),尤其是商業娛樂片。我很喜歡泰倫斯霍華(Terrence Howard)飾演的警探莫瑟藉由原本忠實聽眾的身分,而與艾莉卡產生連結,其中一段對話點出本片的靈魂:


莫瑟:我很好奇是什麼讓妳從悲劇中恢復過來?


艾莉卡:從來就沒有恢復,只能變成另一個陌生人。


的確,當人事已非時,何來恢復之說?無法重整,唯有創新一路可走,只是,創新總是維艱、總是陌生......


莫瑟說警察站在正義的一方,所以殺人不會發抖;艾莉卡不是警察,那她殺人抖不抖?有的,但只抖了第一次,爾後幾次不但不抖,還很帶種越殺越帶勁,那麼她不發抖,可否算正義?法律網開一面或警察抓不到的重刑犯仍逍遙法外,正義是否真的被伸張?肯定的是,正義無關乎警不警、法不法、抖不抖,而是在於人心能否自省。


艾莉卡,她很幸運是個DJ,能藉著與聽眾的互動而聽到不同的聲音,無論輿論是褒是貶,這都是反求諸己的機會,但一般民眾沒有這種運氣,頂多撥打限時30秒就被喊卡的Call in電話,落得一廂情願。


艾莉卡,殺了人,變成另一個陌生人,但至少報了仇。


更多的受害者,沒殺人、沒報仇,變成上帝天天都不在、被遺棄的陌生人......


 


馬可話唬爛:



茱蒂福斯特雖貴為兩屆奧斯卡金像獎影后,坦白說,我不是她的影迷,與演技或美貌都無關(PS. 外表從來就不是她的強項),而是她選擇的片型,話說從影至今,類似的戲路可以演到〝清一色〞(PS. 若去打麻將鐵定贏到被翻桌),我看她是當今影后級人物的〝唯一〞,無人能出其右。角色除了堅強,還是堅強;不是警探,就是受害婦女起而抗敵;溫柔的角色,則會演到掛(PS. 例如:《安娜與國王Anna and The King》《男兒本色Sommersby》);純愛片,片商又怕她本身的性取向不具說服力。說到底,好像錯不在她,我就不忍苛責了,至於本片的表現,相信喜愛她的影迷不會失望、不愛她的也不會倒戈,因為仍舊〝保持一慣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馬可 的頭像
    李馬可

    愛,想起來太哀傷......To be continued

    李馬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