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哭了,我的淚腺脆弱異常,我一直都知道,但如果恰好是被喜愛的明星把臉弄成小花貓,那麼這又是另一個層級,淚水不鹹反甜。
來自2008年4月12日美國有線電視首播的電視電影《不存在的女兒》,由德莫穆隆尼、艾蜜莉華特森、葛麗倩摩兒主演。離一下題先,本片改編自美國暢銷小說「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台灣於2007年4月已發行中文版,猶記得去年閒來無事的某個週末午後,獨自在信義誠品瞎晃﹝相信我,雖然嘴巴臭了點,但我真的是讀書人﹞,無意間撇見書名 → 無意識翻閱幾頁 → 有意識拿去結帳 → 花心思哭了三晚,這就是我與這本書結緣的四部曲。自從得知小說被購買版權卻是被搬上小螢幕後,心,就只有「寒」字可形容,君不見如今台灣影碟市場早已不復當年只有錄影帶時期的風光,美國有線電視頻道所播出的電視電影幾乎都會在台灣的影音出租店找得到,尤其「協和影視」為最大宗﹝或許是與美商八大簽署的代理合約有搭配條款也說不定,純粹臆測﹞,反觀現在,大部分皆需上網越洋購買DVD才有聞香的機會﹝或者線上觀賞海盜版,絕對不鼓勵,除非台灣片商實在太不長眼不引進好片﹞,前提還得奠基在有英文底子能承受沒有中文字幕的打擊,因此,當看到《不存在的女兒》躺在影音架上時,那一刻的興奮之情,不唬爛,真的有想把身邊的路人抓起來阿姑親一下的強烈衝動,同時在心中大聲叫囂三聲:「得利影視,愛你唷!」
以上所言並非意指所有的電視電影都是佳作,長期看好萊塢電影或影集的影癡對於影片品質的優劣絕對會有敏銳的雷達可偵測。基本上,許多電視電影都有極佳的故事架構,但礙於預算與小眾市場,場景調度與場面廣度往往無法滿足看慣習於燒錢的好萊塢大銀幕電影的觀眾,進而錯失在小螢幕挖到寶的契機與見著久違的介於B咖以上A咖未滿的演員的驚喜,《不存在的女兒》便是其一。
《不存在的女兒》描述德莫穆隆尼飾演一名骨科醫師,某個暴風雪的夜晚,因婦產科醫師臨時到不了醫院而親自幫葛麗倩摩兒飾演的妻子接生一對龍鳳胎,孰料女嬰患有唐氏症,頓時憶起自己年少時同樣也有個患有心臟病的妹妹過世而毀了母親一生,因此,為了不讓悲劇重演,臨時起意把女兒託付給由艾蜜莉華特森飾演的接生護士送交到安養院,並且向妻子謊稱女兒已夭折,沒想到艾蜜莉華特森不忍女嬰即將被拋棄在極糟糕的環境而心一軟私自收養了這名女嬰,自此,故事便在兩個家庭間推展開來。
這不是一部懸疑片,所以接下來我可能因過於傷懷而任性地一不小心寫一寫就引爆出一些小雷﹝放心,我還沒鏗鏘到會把大雷點燃﹞,若以上的劇情簡介讓您動心,建議您可先看完片後再來閱讀,或者直接去買書品味,但我是覺得說歸說、看歸看是兩碼子的事,即使您讀了下文,我不認為就會影響您看片或看書時的感動度。
《不存在的女兒》乍看之下似乎不過又是一部家庭倫理催淚片,事實上,故事涵蓋的寓意卻是深到隨便一場戲都帶有濃厚的學術味兒:可能是談話學的火藥味、可能是教育學的親情味、可能是政治學的現實味、更可能是佛洛伊德學說的心理失調味,它本就不是一部容易拍也容易聊的電影。
受限於美國有線電視頻道播出的時間,一個半小時是沒辦法把小說細節交代清楚的,這是可預期先天不良的結果,所幸三位主要演員的優質表現讓本片免於陷入後天失調的窠臼:德莫穆隆尼對於葛麗倩摩兒態度冷淡的有口難言;葛麗倩摩兒想再懷孕卻遭拒,只好藉由輪番與外人偷情來彌補婚姻受挫的卑微;艾蜜莉華特森無條件照顧女嬰的大愛與面對德莫穆隆尼前後不一的掙扎,光看演員已值回票價,更甭提由現實生活裡染病的Krystal Hope Nausbaum來飾演片中成人後的唐氏症女兒一角說有多感人就有多噴淚了。
故事背景由1964年跨越到1986年,22年的光陰蹉跎的包括醫師夫婦有名無實的婚姻、唐氏症女兒被迂腐政府剝奪的受教權、以及生育卻不養育的乾涸親情﹝講白點就是只會放雞屎卻不會生雞蛋﹞。
編導用諷刺的畫面剪接在兩個家庭間不斷推進。當醫師夫婦的兒子撞見母親與陌生男子偷歡時,另一廂卻是養母感動於唐氏症女兒做著早餐並附上卡片的溫馨天倫,究竟誰獲得的少、失去的多?一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電影給予艾蜜莉華特森的戲份有限,但幾個簡短橋段著實已搔到癢處。例如當德莫穆隆尼發現艾蜜莉華特森未把女兒送走,氣急敗壞的他質問對方時反被問候一句:「你去過那裡嗎?」當頭棒喝的一擊卻仍打不醒其一己之私,隨後,就當觀眾以為他掏了錢是要當作女兒的養育費時,封口費之說霎時重擊了我們的眼眶,悲天憫人似乎永遠是旁人的專利,不包括當事人自己。
其中一場戲言簡意賅又椎心刺痛地把我一整個推向淚海溺斃。話說打從女兒進入學齡階段時,70年代的美國教育當局不允許唐氏症兒童就讀公立學校,而拉出艾蜜莉華特森長達十幾年的抗議奔走,18年過去了,政府終於開放政策,艾蜜莉華特森看著新聞報導,幽幽對著女兒歎道:「等妳畢業了才說妳可以上學。」從起初滿腹冤屈的義憤填膺,直至最後看報舉白旗的百無聊賴,艾蜜莉華特森就是有本事睜大她那著名的靈活雙眼演進觀眾心坎。
德莫穆隆尼的醫師一角註定是個悲劇人物,原本該是可讓觀眾同情的傷心慘綠年少,然而在當他做出棄養女兒的決定時,再痛的往事皆可被輕易地抹煞,我們試著以同理心去同情,卻說服不了自己,同情不出個道理。著迷於攝影的他認為攝影可揭發出隱藏的事物,因為這理由,他只能隻身站在對街遙望著女兒、拍照、再默默噙淚。女兒的病,他身不由己;女兒的笑,他無法參與;而自己的痛,個人造業個人擔。
誠如前文所言,德莫穆隆尼與艾蜜莉華特森一直是我愛不釋手的兩位演員。德莫穆隆尼嘴唇右上方的傷疤讓他俊秀的臉龐帶了幾分滄桑,他的帥不耀眼卻耐看,但也因為帥得太平凡,致使出道20來年始終無法在A級製作的電影中扛起一線,即便於1997年的《新娘不是我》裡被闊嘴茱與卡麥蓉狄亞搶破頭,他仍是好萊塢鳳仙身邊的嘍囉,甚至同志男星魯伯特艾瑞特與初來乍到的卡麥蓉狄亞都沾光了,他依然無以為繼,或許德莫穆隆尼的演技不頂出色,可到了《不存在的女兒》這部電影後完全脫胎換骨,裡外不是人的天人交戰我們看得到,稍微一個深情的眼神或佇立的動作,你(妳)可能就動容了,很高興他在小螢幕找到一片天。
艾蜜莉華特森的優秀卻被主流忽略是影迷們眾所周知的遺憾,來自英國其貌不揚的她,憑著1996年丹麥國寶拉斯馮提爾執導的《破浪而出》一戰成名﹝當然你(妳)也可以說一脫驚人﹞,戲裡沉迷於性愛卻也苦於性愛,幾乎已臻特技的表演,讓她戲外雖贏得名氣卻沒獲得太多的實質利益,我們渴望好萊塢賜給她一個好劇本都如天上摘星般遙不可及,喜愛她的影迷千萬不要再錯過她以《不存在的女兒》中的甘霖演技灌溉我們這片心靈旱田。
先一步看過原著小說的朋友,《不存在的女兒》的影片成績或許會讓人有失望之情,它應該是要被搬上大銀幕好好地被雕琢的,但若尚未接觸過小說而直接看電影的話,撇開編導過於依賴回憶與想像的構圖來描摹人物內心轉折的浮濫,坐在沙發、泡杯茶,劇情的浮光掠影絕對時時動人。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時而緊湊時而低迴的配樂,輔以吉他的蒼涼悽愴,音樂幫《不存在的女兒》所加的分數幾乎和演員的質感表演等量齊觀。
《鴻孕當頭》與《不存在的女兒》都有遺棄嬰孩的情節,差別在於前者可謂擇良木而棲,後者卻是棄之如敝屣。當潛意識告訴人們這「東西」食之無味時,已經被錯誤的自以為所桎梏,等到再來談棄之究竟可不可惜時,既然未曾擁有,何來存不存在的可惜喟嘆?
後記:承蒙《開眼電影網》厚愛,本文同時刊載於《開眼電影網之e週報 vol.191 素人影評專欄》。
來自2008年4月12日美國有線電視首播的電視電影《不存在的女兒》,由德莫穆隆尼、艾蜜莉華特森、葛麗倩摩兒主演。離一下題先,本片改編自美國暢銷小說「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台灣於2007年4月已發行中文版,猶記得去年閒來無事的某個週末午後,獨自在信義誠品瞎晃﹝相信我,雖然嘴巴臭了點,但我真的是讀書人﹞,無意間撇見書名 → 無意識翻閱幾頁 → 有意識拿去結帳 → 花心思哭了三晚,這就是我與這本書結緣的四部曲。自從得知小說被購買版權卻是被搬上小螢幕後,心,就只有「寒」字可形容,君不見如今台灣影碟市場早已不復當年只有錄影帶時期的風光,美國有線電視頻道所播出的電視電影幾乎都會在台灣的影音出租店找得到,尤其「協和影視」為最大宗﹝或許是與美商八大簽署的代理合約有搭配條款也說不定,純粹臆測﹞,反觀現在,大部分皆需上網越洋購買DVD才有聞香的機會﹝或者線上觀賞海盜版,絕對不鼓勵,除非台灣片商實在太不長眼不引進好片﹞,前提還得奠基在有英文底子能承受沒有中文字幕的打擊,因此,當看到《不存在的女兒》躺在影音架上時,那一刻的興奮之情,不唬爛,真的有想把身邊的路人抓起來阿姑親一下的強烈衝動,同時在心中大聲叫囂三聲:「得利影視,愛你唷!」
以上所言並非意指所有的電視電影都是佳作,長期看好萊塢電影或影集的影癡對於影片品質的優劣絕對會有敏銳的雷達可偵測。基本上,許多電視電影都有極佳的故事架構,但礙於預算與小眾市場,場景調度與場面廣度往往無法滿足看慣習於燒錢的好萊塢大銀幕電影的觀眾,進而錯失在小螢幕挖到寶的契機與見著久違的介於B咖以上A咖未滿的演員的驚喜,《不存在的女兒》便是其一。
《不存在的女兒》描述德莫穆隆尼飾演一名骨科醫師,某個暴風雪的夜晚,因婦產科醫師臨時到不了醫院而親自幫葛麗倩摩兒飾演的妻子接生一對龍鳳胎,孰料女嬰患有唐氏症,頓時憶起自己年少時同樣也有個患有心臟病的妹妹過世而毀了母親一生,因此,為了不讓悲劇重演,臨時起意把女兒託付給由艾蜜莉華特森飾演的接生護士送交到安養院,並且向妻子謊稱女兒已夭折,沒想到艾蜜莉華特森不忍女嬰即將被拋棄在極糟糕的環境而心一軟私自收養了這名女嬰,自此,故事便在兩個家庭間推展開來。
這不是一部懸疑片,所以接下來我可能因過於傷懷而任性地一不小心寫一寫就引爆出一些小雷﹝放心,我還沒鏗鏘到會把大雷點燃﹞,若以上的劇情簡介讓您動心,建議您可先看完片後再來閱讀,或者直接去買書品味,但我是覺得說歸說、看歸看是兩碼子的事,即使您讀了下文,我不認為就會影響您看片或看書時的感動度。
《不存在的女兒》乍看之下似乎不過又是一部家庭倫理催淚片,事實上,故事涵蓋的寓意卻是深到隨便一場戲都帶有濃厚的學術味兒:可能是談話學的火藥味、可能是教育學的親情味、可能是政治學的現實味、更可能是佛洛伊德學說的心理失調味,它本就不是一部容易拍也容易聊的電影。
受限於美國有線電視頻道播出的時間,一個半小時是沒辦法把小說細節交代清楚的,這是可預期先天不良的結果,所幸三位主要演員的優質表現讓本片免於陷入後天失調的窠臼:德莫穆隆尼對於葛麗倩摩兒態度冷淡的有口難言;葛麗倩摩兒想再懷孕卻遭拒,只好藉由輪番與外人偷情來彌補婚姻受挫的卑微;艾蜜莉華特森無條件照顧女嬰的大愛與面對德莫穆隆尼前後不一的掙扎,光看演員已值回票價,更甭提由現實生活裡染病的Krystal Hope Nausbaum來飾演片中成人後的唐氏症女兒一角說有多感人就有多噴淚了。
故事背景由1964年跨越到1986年,22年的光陰蹉跎的包括醫師夫婦有名無實的婚姻、唐氏症女兒被迂腐政府剝奪的受教權、以及生育卻不養育的乾涸親情﹝講白點就是只會放雞屎卻不會生雞蛋﹞。
編導用諷刺的畫面剪接在兩個家庭間不斷推進。當醫師夫婦的兒子撞見母親與陌生男子偷歡時,另一廂卻是養母感動於唐氏症女兒做著早餐並附上卡片的溫馨天倫,究竟誰獲得的少、失去的多?一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電影給予艾蜜莉華特森的戲份有限,但幾個簡短橋段著實已搔到癢處。例如當德莫穆隆尼發現艾蜜莉華特森未把女兒送走,氣急敗壞的他質問對方時反被問候一句:「你去過那裡嗎?」當頭棒喝的一擊卻仍打不醒其一己之私,隨後,就當觀眾以為他掏了錢是要當作女兒的養育費時,封口費之說霎時重擊了我們的眼眶,悲天憫人似乎永遠是旁人的專利,不包括當事人自己。
其中一場戲言簡意賅又椎心刺痛地把我一整個推向淚海溺斃。話說打從女兒進入學齡階段時,70年代的美國教育當局不允許唐氏症兒童就讀公立學校,而拉出艾蜜莉華特森長達十幾年的抗議奔走,18年過去了,政府終於開放政策,艾蜜莉華特森看著新聞報導,幽幽對著女兒歎道:「等妳畢業了才說妳可以上學。」從起初滿腹冤屈的義憤填膺,直至最後看報舉白旗的百無聊賴,艾蜜莉華特森就是有本事睜大她那著名的靈活雙眼演進觀眾心坎。
德莫穆隆尼的醫師一角註定是個悲劇人物,原本該是可讓觀眾同情的傷心慘綠年少,然而在當他做出棄養女兒的決定時,再痛的往事皆可被輕易地抹煞,我們試著以同理心去同情,卻說服不了自己,同情不出個道理。著迷於攝影的他認為攝影可揭發出隱藏的事物,因為這理由,他只能隻身站在對街遙望著女兒、拍照、再默默噙淚。女兒的病,他身不由己;女兒的笑,他無法參與;而自己的痛,個人造業個人擔。
誠如前文所言,德莫穆隆尼與艾蜜莉華特森一直是我愛不釋手的兩位演員。德莫穆隆尼嘴唇右上方的傷疤讓他俊秀的臉龐帶了幾分滄桑,他的帥不耀眼卻耐看,但也因為帥得太平凡,致使出道20來年始終無法在A級製作的電影中扛起一線,即便於1997年的《新娘不是我》裡被闊嘴茱與卡麥蓉狄亞搶破頭,他仍是好萊塢鳳仙身邊的嘍囉,甚至同志男星魯伯特艾瑞特與初來乍到的卡麥蓉狄亞都沾光了,他依然無以為繼,或許德莫穆隆尼的演技不頂出色,可到了《不存在的女兒》這部電影後完全脫胎換骨,裡外不是人的天人交戰我們看得到,稍微一個深情的眼神或佇立的動作,你(妳)可能就動容了,很高興他在小螢幕找到一片天。
艾蜜莉華特森的優秀卻被主流忽略是影迷們眾所周知的遺憾,來自英國其貌不揚的她,憑著1996年丹麥國寶拉斯馮提爾執導的《破浪而出》一戰成名﹝當然你(妳)也可以說一脫驚人﹞,戲裡沉迷於性愛卻也苦於性愛,幾乎已臻特技的表演,讓她戲外雖贏得名氣卻沒獲得太多的實質利益,我們渴望好萊塢賜給她一個好劇本都如天上摘星般遙不可及,喜愛她的影迷千萬不要再錯過她以《不存在的女兒》中的甘霖演技灌溉我們這片心靈旱田。
先一步看過原著小說的朋友,《不存在的女兒》的影片成績或許會讓人有失望之情,它應該是要被搬上大銀幕好好地被雕琢的,但若尚未接觸過小說而直接看電影的話,撇開編導過於依賴回憶與想像的構圖來描摹人物內心轉折的浮濫,坐在沙發、泡杯茶,劇情的浮光掠影絕對時時動人。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時而緊湊時而低迴的配樂,輔以吉他的蒼涼悽愴,音樂幫《不存在的女兒》所加的分數幾乎和演員的質感表演等量齊觀。
《鴻孕當頭》與《不存在的女兒》都有遺棄嬰孩的情節,差別在於前者可謂擇良木而棲,後者卻是棄之如敝屣。當潛意識告訴人們這「東西」食之無味時,已經被錯誤的自以為所桎梏,等到再來談棄之究竟可不可惜時,既然未曾擁有,何來存不存在的可惜喟嘆?
後記:承蒙《開眼電影網》厚愛,本文同時刊載於《開眼電影網之e週報 vol.191 素人影評專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