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Christ!」慘叫一聲,右手肘無意識地賞了鄰座一記拐子,鄰座下意識地也回譙了一個國字。


在進戲院向梅莉史翠普的《誘‧惑》朝聖之前,我以為我已經被片花裡梅姨的「神態」活生生震撼,我錯了,原來,那並非震撼,而是「五雷轟頂」直接往腦袋瓜子劈下去,情況可能比《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裡被雷劈七次的老人家還嚴重,於是乎,我慌到連耶穌基督都給拜請出來壓陣,以便附和《誘‧惑》的劇情不斷有上帝串場要每個人物別存疑,同時,銀幕下的我,心中也有個梅姨,Undoubtedly!



時光回到了美國的60年代,二次大戰結束、越戰正酣熱、美蘇冷戰持續中,如此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保守無助的人們將信仰視為依歸,在教堂禱告、在教會唸書,既虔誠又光榮。天主教學校校長梅莉史翠普﹝資深修女﹞,偶然間由教師艾美亞當斯﹝資淺修女,這是廢話﹞那兒得知,教區神父菲力普西蒙霍夫曼疑似染指一名黑人男學童,自此,梅莉史翠普與菲力普西蒙霍夫曼展開了「仙拚仙」之旅,她咬定他有罪,他駁斥她有偏見,而艾美亞當斯則由原先的抓耙子,轉身成為兩強互相洗腦的活體道具,究竟真相孰是孰非?


改編自舞台劇的《誘‧惑》真的舞台得很厲害:極有限的場景、極有限的角色、極聳動的故事、極誇張的表演,但卻極度不沉悶,如果你是對舞台劇很感冒的話,本片完全沒冷場。即使演員們幾乎都使用舞台劇的演繹方法,就只差妝髮沒舞台劇來得嚇人,可表演雖誇張卻不浮誇,反倒臨場感十足,真實度滿點!


整部電影處處充滿「對比」、「對立」、「對話」、「對決」的相對論,加之「暗示」、「明示」、「開示」流竄其中,陰狠地讓人不寒而慄。就在你以為你懂甲方時,乙方的說詞立刻讓你動搖,似乎誰先開口誰先佔上風,頓時,觀眾變成另一個艾美亞當斯:鴕鳥地想息事寧人,卻半點不由人,非得打破沙鍋問到底,釐清個你死我活才肯罷休。


劇本寫得實在太精采了!它不拖拍,節奏流暢又精準,段落分明,單單運用對剪出修女與神父兩個「幫派」的晚餐氣氛,便輕而易舉地令人對於梅莉史翠普與菲力普西蒙霍夫曼兩人的性格一目了然,無須唇舌交代的磨耗篇幅,一頓飯馬上吃出梅莉史翠普的一板一眼,以及菲力普西蒙霍夫曼的豪爽樂天,因為如此,我們全然明白為何校長只因著一句耳語就想對神父大開殺戒,管它青紅皂白是否分得出來:拿原子筆寫字?X!喝茶加糖?X!留長指甲?大XX!看不看得順眼方為原則的正道。



「反諷法」真是被揮灑到一個極致:年邁修女的受傷與關鍵男童的聖誕節表演曲目皆可變成互為攻防的籌碼;漫天飄散的羽毛被比喻為一發不可收拾的流言蜚語。雙方從高來高去的空包彈,漸進式地拿起衝鋒槍正面對幹,尤其戲末梅莉史翠普突如其來嘶吼的歇斯底里所製造出的爆發力之大,你肯定會有片刻恍神誤認為在看一部驚悚片,甚至還可能在座位上「加冷筍」不經意地抖一下,汗顏,我抖了,也喊耶穌基督了。說到驚悚,當我們看到梅莉史翠普在與男童母親不歡而散地結束談話準備返回學校時,梅莉史翠普佇立在深秋風起的街道上,落葉隨風四飛,長袍迎風揚起,襯著不安分的配樂,那畫面猶如在向影史經典《大法師》裡熟悉的修女出街的橋段致敬,一樣地陰森詭譎,充滿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肅殺之氣。



身為一部擺明要進軍奧斯卡的作品,《誘‧惑》的各個環節皆為一時之選,例如配樂與服裝設計都是大名鼎鼎的Howard Shore與Ann Roth,前者曾憑《魔戒》系列拿過兩座奧斯卡最佳配樂,後者則以《英倫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即便本屆奧斯卡這兩項未能入圍,但已在在顯示本片的企圖心有多旺盛。在演員部份,梅姨,她有哪一部不中的?!菲力普西蒙霍夫曼,中!戲份不及二十分鐘的薇拉戴維絲﹝她在戲中已口頭告知她的出場時間,若計算有誤不是我的錯﹞,出乎意料地再中一個!唯一的敗筆正是艾美亞當斯,顯而易見,刻意壓低聲線、擠出滿臉愁容的她很努力要轉型,無奈礙於角色個性之故,許多時候,那副天真無邪又唯唯諾諾的模樣,怎麼看怎麼都像《曼哈頓奇緣》的白雪公主跑來參加天主教變裝趴,外異內同,怪哉!



人們雖了解以貌取人、以偏概全是惡果的萌發種子,但若本身是習於發號施令的指揮者,而對手恰好又是騎在自己頭上的長官時,就算多堅毅的修道者,都可能想暫時掙脫上帝無形的枷鎖鑽漏洞,今天上帝在不在?端看內心的光明面是否比黑暗面多些贏面論定。神父到底清不清白?其實可從男童母親的一席話窺出端倪,但不說死的故事總是留有發人深省之美。


梅莉史翠普就像隻發狂的貓,一旦認定你是老鼠,你就永遠不是個人,無法確定的事,也硬是一翻兩瞪眼分得一清二楚,誠如她的詭辯之言:「如果他沒做過,那我的謊言也沒用。」這是經驗之談,因為「I Know People」!




後記:承蒙「開眼電影網」厚愛,本文同時刊載於「開眼電影網之e週報 vol.208 素人影評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馬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