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極力按捺著朝聖的急迫心情一年多,數不清究竟開了幾回電腦連上線又及時懸崖勒馬,終於,感謝CatchPlay引進《搖滾啟示錄》這部電影﹝本人親自掏腰包進信義威秀,純粹秉著感恩的心,絕無置入性行銷之嫌﹞,不枉全台影迷與樂迷幾乎是日夜高唱「望你早歸」把它唱進來的甘苦,雖然,我還是鍾意早先暫譯的片名《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多一些,題外話。


關於《搖滾啟示錄》這部話題之作有哪些明星參與,以及它的故事藍本出自於誰,我想,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已經從各處得知,我就不再贅言。簡單來講,有六個演員都在扮演同一個人 ~ 美國60年代的著名反叛詩人民謠歌手巴布狄倫,而巴布狄倫的靈魂則在這六個人所演繹的不同時期來回貫穿著。順敘、插敘、倒敘,敘敘相連到你(妳)可能會大喊吃不消,甚至會有想把手中的爆米花往大銀幕丟的衝動,如果你(妳)觀影時是這種情況,我不會假聖人說你(妳)層次不夠,而是你(妳)抱持的心態有偏頗,期待一場感人的名人傳記電影在《搖滾啟示錄》是很難發生的,但這不代表它不動人,至少,對巴布狄倫有研究的人會多所感懷,而對演員有偏愛的人會既驚艷又感傷。


做了以上敘述之後,我很擔心大家會因此卻步而錯過這部詩意的電影,在此先給各位打一劑預防針,我不知道能起多少功效,也或許有人打了還是會過敏,單就自己而言,在觀影﹝作戰﹞過程中我也是隨著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往往出其不意的跳針突襲而不斷調整戰略方針應對,你(妳)當然可以說看電影何必搞得像浴血奮戰,但人生不經歷過震撼教育怎能蛻變成長?!尤其是還大言不慚影癡的人。


我不會請大家為了看這部電影就卯起來去翻遍巴布狄倫過往的豐功偉業事蹟﹝這時才要說看電影何必搞得像大學聯考社會組般死背活吞歷史﹞,因為陶德海恩斯也並未段段到位在深入刻畫發生於巴布狄倫身上的每件大事,反而比較像蜻蜓點水,用半紀錄片的方式賦予演員一個表演輪廓後,再任由我們去感受心證,因此,只要明白以下兩個重點大致上已足夠。


王家衛」!請別傻眼先,如果你(妳)喜愛王家衛的手筆,那請自行想像若王家衛今天來拍類紀錄片型式的電影大概就是這個模樣,也許這個觀點不見得大眾化,但我盡量找一個類比形象讓這部片能再多吸取點特定市場的影迷加強它的商業價值。王家衛的電影賣的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氛圍,內在則是人際間的疏離;陶德海恩斯給予的是大時代的精神,目的地則是開往理想國。觀賞《搖滾啟示錄》就像是在掃名牌,買雙C、買雙G,我們壓根兒不會去質疑C與G的材質優劣,那早已是共識,我們買的是這些配件所彰顯的指標,指標可以只是盲目地崇拜它的庸俗光環,更可以是絕對地醉心於它的崇高本質,雖如此因人而異,但肯定的是,名牌無人不愛,如同《搖滾啟示錄》不可不看。


越戰」!起訖於1959年至1975年,這正是巴布狄倫發光發熱的全盛時期,也因與生俱來的叛逆因子成就了他反戰歌手的身分。本片有許多段落都牽涉到生硬的政治話題,時而隱晦,時而剽悍,時而因時空背景的差異讓我們困惑,但只要在美國待過一段時日或對老美人文多所涉獵的人絕對都了解政治正不正確在該國的熱門性,以及巴布狄倫被他們捧成宛如有了神性。



《搖滾啟示錄》好看的地方在於,編導不著痕跡地輕輕撕裂了巴布狄倫,讓他顯露出不為人知的脆弱的人性,他終究是個人不是神,他在兒時會跳上火車沿路向陌生人自豪未來想要進入好萊塢的入世夢想,可到了晚年,當他看到報紙報導他差點因意外而與死神擦肩而過時,他也會像個常人般抱著出世的想法抱怨他需要的是食物不是俗世的報紙。提到這點,千萬別忘記本片的執行製作可是史蒂芬索德勃﹝Steven Soderbergh﹞這位憑1989年的《性、謊言、錄影帶》以及2000年的《天人交戰》讓人見識到其探索人性功力的導演,《搖滾啟示錄》或多或少肯定有他走過的痕跡。



在這部眾星拱月的電影裡,戲份最足的該算是已過世的希斯萊傑,其次便是女扮男裝的凱特布蘭琪﹝這兩個都是我的﹞。希斯萊傑在巴布狄倫年輕時期的篇幅裡,揮灑青春的熱血男兒樣貌,看著女友機車騎得強強滾,他卻仍停留在不會打擋的撞牆階段的窘態,再次證明即便他的思想多偏激、多乖戾,他仍舊只是個背著吉他在紐約格林威治村唱著他想單純表達心聲的平凡的民謠歌手。一代殞落的新星詮釋永恆不墜的巨星,是戲,也是夕。



凱特布蘭琪在《搖滾啟示錄》裡如何個棒法?這樣解釋好了,如果說梅莉史翠普是好萊塢母儀天下的王母娘娘,那麼凱特布蘭琪鐵定是觀世音菩薩﹝傳說觀世音為中性,符合她在本片的角色定位﹞。我真的已經不曉得該怎麼形容凱特布蘭琪巧扮巴布狄倫是多麼地〝激似〞,瘦削的兩頰、抽菸的舉止、情緒波動時的神色,中中中。撇開本片有限的出場不提,我懶得再譙奧斯卡為何遲至今日仍吝於給她一座最佳女主角,猶記得去年看到她在本片首波預告片裡開著記者會那場戲的瞬間,就是那個眉目,彷彿又讓我回想起1998年乍見《伊莉莎白》那炯炯有神、璀璨奪目的凱特布蘭琪 ~ 好萊塢梅莉史翠普以降、澳大利亞首席女優!



事實上,《搖滾啟示錄》絕不是網路謠傳的那般艱澀,不一定非要懂巴布狄倫這號人物或聽過他的歌才能有種欣賞,靜下心來放空腦袋,掌握住以上所提的觀影方向,你(妳)會發現原來徜徉在片中的每首歌曲已為複雜的穿插敘事悄悄下了註解,甚至白話點,故事精神精純地就好似克里斯汀貝爾說的一段話:「大多數的人都對他們自己的話多所保留,我想那就是我為他們所做的事吧。」


我完全醉倒於本片的英文原名《I'm Not There》﹝有興趣的可點擊進入觀看歌詞﹞,這片名出自於巴布狄倫1956年發表的同名單曲,一首卑微的情歌,傷痛似乎永無止盡。李察吉爾再度搭上行駛的列車,時光倒流回童年,望向遠方,憧憬著未來會有何驚喜?


或許,「I'm Not There」~ 我不在那裡


或許,「I'm Not There」~ 我不支持你


無所謂,只求 ~ 搖滾不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馬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